背景:
阅读资料

地震类型

[日期:2020年08月24日]  

地震类型 

地震是人类面临的一种主要自然灾害,一次大地震可能在瞬间毁灭城镇,造成数十万人伤亡;山崩地裂,陆地沉没,山河改观。

全球每年发生能用仪器测量的地震约500万次,人能感觉到的地震约5万次,平均每年发生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约18次。能产生破坏的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内。   

成因类别

构造地震:由地质构造运动产生的地震,绝大多数地震是构造地震,频度高、强度大、破坏重。

火山地震火山岩浆运动和喷发引起的地震,数量少,震级小,影响范围小,多群震。

陷落地震:由于地层塌陷(如溶洞、矿坑塌陷等)引起的地震,振动小,影响范围局限。

陨石地震:因陨石坠落冲击地表引起的地震,影响范围和破坏力随陨石大小而异。

工地震:指核爆破、化学爆破、重物冲击引起的地震。 

深度类别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km的地震,几乎所有引起破坏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尤其是地壳内的地震。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70—300km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km以上的地震,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纪录到最深的震源深度为780公里

地震观测表明,浅源地震释放的能量约占85%,中源地震占12%,深源地震占3% 

距离类别

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km的地震。

近震:震中距为100—1000km

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km的地震。 

震级类别

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指震级在3.0—4.0级之间,人能感觉到的地震。

中强地震:震级大于4.0级,小于6.0级的地震。

强烈地震:震级大于6.0级小于8.0级的地震。

特大地震:等于或大于8.0级的地震。 

序列类别

主震:一定时间内在相同发震构造上发生的大小不同、且发震机制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一系列地震称为地震序列。地震序列中最强(震级最大)的地震称为主震。一般主震和其他小震的震级差0.8-2.4 级,能量占序列能量的90%

前震:地震系列中在主震前发生的地震。

余震:地震系列中在主震后发生的地震。 

类型类别

主震余震型:余震的强度(震级)逐步减小的地震序列。主震释放的能量可能占该地震序列释放总能量的90%以上。

双震型:90%以上的能量主要由发生时间接近,地点接近,强度接近的两次地震释放的地震序列。

震群型:没有突出的主震,由一群强度相近的地震组成的地震系列。

孤立型:无前震,余震数量少,且震级与主震相差悬殊,达2.5级,能量主要由主震一次性释放。 

板块类别 

板内地震:板内地震是发生在岩石圈的构造地震。板内地震多数发生在大陆内,有时又称为大陆地震。板内地震绝大部分发生第四纪以来岩石圈板块内部有强烈活动的断层带上,多为浅源地震,少数为中源地震深源地震。与海洋板块相比较,大陆板块较古老,因此大陆地震具有空间分布范围广而零散、频度较低、构造环境复杂、破裂过程复杂、前兆范围大且前兆图像复杂等特点。  

②板间地震:板间地震是地球板块边缘的地震,成带分布,频度较高,震级大,且易引发海啸。板间地震的类型与震源深度与板块边界类型有关,可以分为碰撞型、俯冲型、洋脊型、转换断层型。在会聚型的板块边界(海沟处的俯冲带) 断层错动为挤压型的逆断层型;在分离型的板块边界(洋脊) 断层是拉张正断层;转换断层处发生的地震为走滑型。板间地震分布在各大板块的边缘,如环太平洋地震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