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资料

地震烈度

[日期:2014年08月17日]  

对地震引起的地震动及其影响强弱程度的一种标度。根据地震引起的宏观现象综合评定,反映的是定地域范围内(如自然村或城镇部分区域)平均水平。除日本外,各国都用12度分档的整数值表示。

量度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震级对应一次地震只有惟一值,而一次地震不同地点有各自的烈度值。各点的烈度随震级加大而增高;震级相同,震源越浅,地面各点烈度越高;一般情况下,震源附近的震中地区烈度最高,该处烈度称为震中烈度;地质构造和场地条件变化使烈度分布变得不规则。

 

地震烈度示意图

 

烈度评定

根据烈度表评定烈度,烈度表规定的评定地震烈度标志有四类宏观现象:

人的感觉和反应:包括人的感觉、站立不稳、仓皇逃出、摔倒等。

器物反应:悬挂物(如钟表、灯具)、器皿、家具的摇摆、倾倒等现象,主要用于评定低烈度。

房屋破坏:房屋量大面广,易于在较大的范围内用同一尺度相互比较,房屋破坏是评定烈度的主要根据

地表破坏。一般用于评定高烈度,也是人烟稀少地区评定烈度的主要标志。

烈度评定结果形成烈度分布图,亦称等震线图。

 

烈度评定特点

平均性:烈度评定针对一定空间范围,如一个自然村或城镇数个街区(约1 km2)进行,是指一定区域内平均破坏程度,不能仅凭单栋或少数房屋确定。

综合性:烈度评定要同时考虑四类破坏标志进行综合评价,一般以房屋破坏和人的感觉为主,其余现象为辅。

模糊性:烈度表中对破坏程度的描述都是宏观的,如采用“多数”,“严重”等模糊用语,缺乏定量指标。

主观性:评定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确定烈度,结果可能因人而异。

 

烈度的应用

震后应急救灾。地震烈度直观简明地表示出地震影响及破坏的程度、范围和分布,便于迅速掌握灾情,是震后政府和社会公众急切关心的资料,用于指导应急救灾。

抗震设防标准。烈度间接反映地震动强度,长期作为建筑和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标准。一个地区的抗震设防标准为抗御多大烈度,而不能说抗御几级地震。

地震学研究。用于分析处理历史地震资料,研究地震活动性。

地震工程研究。研究地震动随距离衰减规律,烈度可作为工程结构抗震措施和震害预测的衡量指标。

 

烈度的局限性

过于宏观粗糙。用一个简单的整数值难以反映复杂的震害现象和破坏机理的差别。

②结果有不确定性。烈度表用语模糊,尺度掌握因人而异,由此使烈度评定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③整数分档。地震烈度只有整数值,用于抗震设防标准时,跳跃式的差别显然不合理。

 

 

 

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烈度分布图,震中烈度度,有若干烈度异常区。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烈度分布图,沿发震断层龙门山断裂带有两个烈度度区,分别以汶川映秀和北川县城为中心,度以上区域成带状,沿发震断层垂直方向衰减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