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
2015/4/7 22:01:19

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是解释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构造和运动的全球构造模型,是现代地球动力学的基础。板块构造学说认为陆海地壳被分割为几个巨大的刚性板块,漂浮在相对比较热和软的地幔之上做相对运动。板块的边界地带是现今构造运动最强烈的区域,板块间的挤压碰撞也造成板块内部剧烈构造运动;板块从大洋中脊产生,在与海沟相联系的俯冲带(消减带)消亡。 
板块构造说的先驱
①大陆漂移说
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A.Wegener)提出:远古时期存在一个泛大陆,由于受到地球自转等作用,在侏罗纪开始分裂,而后在漫长的年代中脱离漂移,形成现今的大陆分布。
证据:各大陆(实际是海下的大陆坡)边界彼此吻合;不同大陆的有相同年代的山系和岩层;有相同年代的古生物化石;有相同年代古冰川遗迹;古地磁变化分析支持等。
质疑:地球自转不均匀产生的力不足以产生漂移;自转影响大陆漂移方向不符;海洋地壳有煤,岩石年龄与古陆不符等。
贡献:大陆是分块且移动的。
 

人工复原的过去不同时期的地球上各板块的相对位置,5幅图的时间分别为:2.25亿年前; 2亿年前; 1.35亿年前; 6500万年前; 现在。板块构造提供了地球表面的运动图象,从地球表面运动的角度提供了地球活动的证据。 
 

 
全球各大陆有相同时代古生物化石,说明这些大陆在远古有相同的环境,以后逐渐漂移远离。 
 
②海底扩张说
1960-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H.Hess)和迪茨(Diets)分别提出:地幔中存在对流,上升流在地壳薄弱的大洋形成中脊,并向两侧对称扩张,受阻于大陆,在海沟处俯冲下插消亡,新陈代谢,从而使洋底地壳在2亿年间更新一次。
证据:海底地壳岩石年龄新;地形对称分布;岩石年龄离中脊越远越老;海底地磁场周期性倒转,且呈斑马状对称性条带异常;海底巨大的平错型转换断层说明存在水平位移;太平洋海沟的深地震呈斜向自大洋向大陆方向的倾斜带分布(贝尼奥夫带)。
贡献:说明岩石圈运动的动力源;海底地壳运动和物质的长消和规律。
问题:只涉及海底构造,未说明与大陆关系。 

地幔内的高温物质上升到岩石圈底部,并开始水平运动、冷却下沉及再加热上升,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物质循环。沿大洋中部穿透岩石圈的裂缝或裂谷向两侧扩展并导致新生洋壳。新上涌侵入的地幔物质把原已形成的洋壳向裂谷两侧推移扩张,致使洋底不断新生和更新。由于洋壳不断向外推移,及至海沟岛弧一线,便受阻于大陆而俯冲下插于地幔,达到新生和消亡的消长平衡,从而使洋底地壳在2~3亿年间更新一次。
 
板块构造说
    板块基本构架
①全球分为若干个大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北美洲板块,南美洲板块(或合并为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澳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和若干次级小板块,如菲律宾板块,柯柯斯板块,纳斯卡板块,加勒比板块和阿拉伯板块等。 
 

 
全球主要板块分布 
②板块的边界有三种:大洋中脊为主的扩张中心;以海沟为主的汇聚中心;连接板块的转换断层。
 

 
板块的三种边界
 
③板块覆盖在相对热和软的地幔软流层上,软流层的地幔物质做热对流运动。
④地幔物质从大洋中脊涌出,向两侧逐步冷却做对称水平扩张运动,形成新洋底,在海沟消减带俯冲沉入地幔。
⑤陆地被海底运动“传送带”拖运,因其密度较小,而不会潜入地幔。
⑥板块间的挤压碰撞也造成陆地板块边界剧烈构造运动,如造成喜马拉雅山等高耸山系和板块内部一系列地震。 
 
 
中国处于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之间,受到印度板块挤压,在中国大陆西部造成强烈的构造运动,形成喜马拉雅山等东西向高山峻岭,以及南北向的横断山脉,这一带是强震活动的集中区域,其中以南北地震带为最著名。台湾处于太平洋板块的俯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防灾科技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 地震科技展览馆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